close
B:你是好人嗎?
A:不是
B:那你是壞人嗎?
A:不是
B:我覺得你在開玩笑
A:我見人做過壞事 而不被誘惑 所以我知道我不是壞人
B:那你會厭惡壞人嗎?
A:不會
B:為什麼?
A:因為如果我厭惡他 我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壞人
B:那你喜歡好人嗎?
A:不會
B:為什麼?
A:因為我不知道哪天他會變成壞人 或許他不知道什麼是壞人
B:那該怎麼分辨?
A:不需要分辨
B:什麼意思
A:因為本來就沒有好人與壞人
B:你喜歡某事嗎?
A:不喜歡
B:那你為何要做某事
A:因為我在做之前不知道我喜不喜歡
B:那你還會再做一次嗎?
A:會
B:為什麼
A:因為別人喜歡做某事 我想我應該是不知道其中的樂趣
B:那當你知道其中的樂趣 你會如何做
A:我知道以後 而且我還是不喜歡 我就確定我不喜歡這件事情了
B:你知道如何領先別人嗎?
A:往人最少的地方前進
B:為何不是人最多的地方?
A:因為人群總是往最容易前進的地方走
B:那不就是最快的方式嗎?
A:還有更快的方式還沒出現 但我確定那一定不是在人群中
B:你有可能會大幅的落後
A:天才跟笨蛋只在一線間
詭之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明明能征善戰,卻向敵人裝作軟弱無能;
本來準備用兵,卻偽裝成不準備打仗;
要攻打近處的目 標,卻給敵人造成攻擊遠處的假像;
要攻打遠處的目標,相反卻裝作要在近處攻擊。
本來準備用兵,卻偽裝成不準備打仗;
要攻打近處的目 標,卻給敵人造成攻擊遠處的假像;
要攻打遠處的目標,相反卻裝作要在近處攻擊。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饒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譯:敵人貪心就用小利來引誘它上當;
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
敵人容易衝動發怒,要設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
對於小心謹慎的敵人,要千方百計驕縱它,使其喪失警惕;
敵人安逸就設法騷擾它,搞得它疲勞不安;
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它,讓它分裂。
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
敵人容易衝動發怒,要設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
對於小心謹慎的敵人,要千方百計驕縱它,使其喪失警惕;
敵人安逸就設法騷擾它,搞得它疲勞不安;
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它,讓它分裂。
用兵之道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財,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譯:用兵作戰,一般的規律是要動用戰車千輛,輜重車千輛,集結軍隊十萬,還要千里運送軍糧,那麼,前方後方的經費,招待使節賓客的開支,維修作戰器材的消耗,車輛兵甲保養補充的花銷,每天都需要耗費數目巨大的資金,然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譯:動用如此龐大的軍隊作戰,就需要力爭速勝。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受挫,攻打城池就會使戰鬥力耗盡,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將會使國家財力難以為繼。
夫鈍兵挫銳,屈利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譯:如果軍隊疲憊,銳氣受挫,戰鬥力耗盡,國家經濟枯竭,那麼別的諸侯國就會乘此危機而發起進攻。到那時,即使有再高明能幹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了。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譯:所以,用兵作戰只聽說過寧可指揮笨拙而但求速勝速決的事,還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工巧而使戰爭曠日持久的現象。戰爭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不曾有過。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譯:因此,不完全瞭解用兵之弊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認識到用兵益處。
知勝之道:
知可以與戰不可與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
譯:清楚地知道什麼情 況下可以與敵作戰的,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與敵作戰的,能夠獲勝;
懂得根據兵力的多少而採取不同戰略戰術的,能夠獲勝;
將帥與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敵愾的,以充分周密的準備的去對付毫無準備的敵人的,能夠獲勝;
將帥有組織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牽制的,能夠獲勝。
懂得根據兵力的多少而採取不同戰略戰術的,能夠獲勝;
將帥與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敵愾的,以充分周密的準備的去對付毫無準備的敵人的,能夠獲勝;
將帥有組織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牽制的,能夠獲勝。
知之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B:我覺得上述有雷同之處
A:據說叫做道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