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圖書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原文

http://www.chinadmd.com/file/6a6s3ov3aza3cxrsvz66tx3w_3.html

 

三元者;九宮中之總元,上三元,中三元,下三元,合共一萬五千年為一元
上上元 寅時 壽延千百歲                          人生毛角         不爭不分 人物渾渾噩噩     太古之人
上中元 卯時 壽延千歲至六七百歲            人身丈餘         營巢穴居 無衣無食            上古之人
上下元 辰時 壽延六七百歲至三四百歲     人身丈餘         乏母無父 物產始分            中古之人
中上元 巳時 壽延一百二三十歲               人身長八九尺 地平天成 五倫始判            寧息之人
中中元 午時 壽延百歲及七八十歲           人身至五尺     有名有利 巧變百出            奔馳之人
中下元 未時 壽延五六十歲至四十歲        人長四五尺     嗔貪迷戀 禮樂喪失            沈迷之人
下上元 申時 壽延四五十歲                      人長三四尺     奸宄叢生 並無法紀            遭劫之人
下中元 酉時 壽延三四十歲                      人身二三呎     衣服顛倒 寒暑無時            鬼形之人
下下元 戌時 壽二三十歲                          人長一二尺     人壯如一肘 馬壯如一狗    螻蟻之人
至亥時,即三元氣絕,只有支辰餘氣,連絡不斷,
至子丑時,則一氣化生,陰陽定位,日月重光,星斗復還,元始一氣,包羅萬象。
至寅時,則九宮轉運,三元會辰,再生聖人,治化世界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
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於魯,伐樹於宋,削迹於衛,窮於商周,圍於陳蔡之間。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

譯文
孔子問子桑雽說: 我在魯國被驅逐,在宋國受伐樹之害,被衛國阻檔入境,在商周窮途潦倒,受困於陳蔡之間。
我遭受這麼多次災難,親人故交漸漸疏遠,弟子朋友漸漸失散,為甚麼會這樣。

原文
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
,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
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 ,絕學捐書,弟子無挹於前,其愛益
加進。」

譯文
子桑雽說:「你沒有聽過假國人逃亡的故事嗎?
林回放棄價值連城的玉珮,抱著嬰兒而走。
有人問:『是因為價值嗎?嬰兒又不能賣錢;是因為負重嗎?嬰兒重多了。放棄價值連城的玉珮,抱著嬰兒而走,怎麼回事?』
林回說:『玉珮是以利益跟我相關,嬰兒是以天性跟我相連』,今天以利益而相關者,遇上困厄、災禍就會背棄而去。
以天性相連者,就算遇到困厄、災禍也會包容。背棄與包容相差太多。
而且君子之間的交情淡如清水,小人之間的交情甘如甜酒;
好朋友不常連絡,有困難的時候卻特別關心,壞朋友天天見面,沒利益的時候卻避而不見。
舉凡無緣無故就變成朋友的人,也會無緣無故就離開而去。」
孔子說:「衷心聽取你的指教。」
孔子悠閒自如的歸隱而去,拋棄所學捐獻書籍,所有的徒弟雖然沒有在他身旁,但對他的敬愛日益增加。

後記:
這是莊子山木第二十篇的故事,其中莊子以孔子的故事述說交友之道,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受到驅逐甚至差點被殺害,
經陳、蔡之地被誤認為楊虎而被包圍,受此總總,不解而向子桑雽求教。
子桑雽舉了林回的故事,以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名言總結交友之道。

而這句名言有個歷史典故,
唐朝名將薛仁貴,家境貧寒,未得志前與妻子窮困潦倒,衣食窘迫。薛仁貴的好友王茂生夫婦經常幫助他們。
後來,薛仁貴隨唐太宗李世民平遼國功勞甚大,被封為平寮王。文武百官前來祝賀送禮,但全被薛仁貴婉言謝絕。
惟一收下的是普通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罈。
負責開封的執事官,發現罈中娤的是清水而不是美酒向薛仁貴稟報
身為王爺的薛仁貴卻沒有生氣,而且當眾飲下三大碗的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
薛仁貴喝完便說:「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
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勝過這些美酒厚禮。」

文中的「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是為核心,所謂「無利故淡,道合故親,有利故甘,利盡故絕」就是如此。

最後孔子放下所學、所擁有的一切歸隱山林。
可謂到達了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境界。

文章標籤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吾常試之矣,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
譯: 我不只一次這樣做,嘗試在大眾面前說:「某人好人,某人好人。」呼應他的人,必定是他同伴;
      沒有這樣做的人,則是與他疏遠沒有利益關係的人,再不然就是害怕它的人。
      強勢的人必定會言語反駁,沉著的人必定會把表現出反駁的不滿。
 
又嘗語於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強者必說於言,懦者必說於色矣。
譯: 又一次我這樣對大眾說: 「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不附和的人,必定是他的同伴;
      沒有這樣做的人,則是與他疏遠沒有利益關係的人,再不然就是害怕它的人。
      強勢的人必定會連聲贊同,沉著的人必定會表現出贊同的喜悅。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譯: 因此,事業成功誹謗便隨之產生;德望高了惡言就接踵而來。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捭闔第一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
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
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查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
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
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
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
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
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
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
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內之。
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
捭闔者,天地之道。
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
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
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繫焉。
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
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
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故言「死亡」、「憂患」、「貴賤」、「苦辱」、「氣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
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
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欲其事。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
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
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
捭闔第一
譯: 將言談技巧分成捭闔,將人事物分成陰陽,
      捭闔之術配合著不同的人事物而運作,用以說服別人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
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
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譯: 說道遵循古道的聖人先賢,處於天地之間,
      能在眾人之前,觀察天地萬物的運作、循環以及變化,依照其特性用以命名事物;
      知曉事物存亡的關鍵所在,籌備計畫其起源與結束,
      通達人心共同想法的道理,預見事物變化的徵兆,而掌握其關鍵,
      所以聖人先賢處於天下,不論任何時候,做法都一樣。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查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譯: 世間事物,變化無窮,但皆各自有其歸向,
      有陰有陽,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緊有鬆。
      所以聖人先輩能掌握其關鍵,觀察其先後次序,
      衡量其能力,依照其優缺點任命之。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
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譯: 人的品德、智慧、勇氣各有不同;有些人行事直接,有些人間接;
      有些人行動果敢,有些人保守;有些人身段柔軟,有些人堅持原則,
      依照她們的才性以任用之。
 
工作中
---------------------------------------------------------------------------------------------
工作中
---------------------------------------------------------------------------------------------
反應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覆.觀其所託.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鍼.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內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貨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朮,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
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抵巇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謀,皆由抵巇。抵巇之隙為道朮用。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鼠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飛箝第五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戲。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飛箝之綴也。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可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忤合第六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于彼;忤於此,反於彼。其朮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朮。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聖達奧,不能御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揣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何謂量權?曰:度于大小,謀于眾寡;稱貨財有無之數,料人民多少、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凶?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辨?能知此者,是謂量權。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者,不能隱其情。情慾必出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于內者,形見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隱者,此所以謂測深探情。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慾,必出於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可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常有事於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故觀○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也。

摩篇第八
摩者,符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于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謀莫難于周密,說莫難于悉聽,事莫難于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事誓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權篇第九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言或反覆,欲相卻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
佞言者,諂而干忠;諛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決而干勇;戚言者,權而干信;靜言者,反而干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縱舍不疑者,決也;策選進謀者,權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姦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者見)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聖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諱忌也。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此其朮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與不智者言,將以此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而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忘。聽貴聰,辭貴奇。

謀篇第十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於古之所從。
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也。故牆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斯蓋其分也。
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儀,儀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于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于曲也;有餘者,積于不足也;此其道朮也。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証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貴制人,而不貴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聖人之制道,在隱于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之義,則可於語。由能得此,則可以殺遠近之誘。

決篇第十一
凡決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惡其用患;善至於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若有利於善者,隱托于惡,則不受矣,致疏遠。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於事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貴則決之;去患者,可貴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靜,其被節先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
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朮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朮正靜,其莫之極。
右主德。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暢于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干君。
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
右主問。
心為九窮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家于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聞,開閉不善,不見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諳變更。
右主恭。
循名而為貴,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實之德,德生於和,和生於當。
右主名。

轉丸第十三
(現已失傳)

卻亂第十四
(現已失傳)

本經陰符七篇
盛神法五龍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神之所歸諸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化
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
而知之者,內修鍊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
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
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
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
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
故心氣一,則欲不偟;欲不偟,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
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
故內以養氣,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
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養,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
神喪則彷彿,彷彿則參會不一。
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實意法螣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意慮定則心遂安,則其所行不錯,神者得則凝。
識氣寄,姦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
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
計謀者,存亡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
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大虛待,神往來。
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
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故靜固志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
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
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珠。
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
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
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伏意以視間。
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之形勢。

散勢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
用之必循間而動。
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
夫散勢者,心虛志溢。
意失威勢,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
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長短。
無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勢分矣。
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
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
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
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義類,說義無窮。
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類不同。
故聖人懷此之用,轉圓而求其合。
故興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也。
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
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
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損兌法靈蓍
損兌者,幾危之決也。
事有適然,物有成敗。幾危之動,不可不察。
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
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
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辭也。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
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自然之道以為實。
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
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決。
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谿。

持樞
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
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
亦復不別,干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

中經
中經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執窮者,不忘恩也。
能言者,儔善博惠。
施德者依道。
而救拘執者,養使小人。
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
故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
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鬥隙,綴去卻語,攝心守義。
本經記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
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為形,以聽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隙而去之。
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
能為四聲主者,其唯宮乎!
故音不和,則不悲不是,以聲散傷醜害者,言必逆於耳也。
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
解仇鬥隙,謂解羸微之仇。鬥隙者,鬥強也。
強隙既鬥,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
弱者衰其負、傷其卑、行其名、恥其宗。
故勝者,鬥其功勢,苟進而不知退。
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
隙無極大,禦無強大,則皆可脅而並。
綴去者,謂綴己之繫,言使有餘思也。
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志,言可為可復,會之期喜。
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往,明疑疑而去之。
卻語者,察伺短也。
故多必有數短之處,識其短驗之。
動以忌諱,示以時禁。
然後結以安其心,收語蓋藏而卻之。
無見己之所不能於多方之人。
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者,則為之稱遠。
方驗之,驚以奇怪,人繫其心於己。
效之於驗,驗去亂其前,吾歸誠於己。
遭淫色酒者,為之術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
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之命,使有後會。
守義者,謂守以人義,探心在內以合也。
探心深得其主也。從外製內,事有繫由而隨也。
故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至能敗家奪國。
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聖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如果讀書只是為了賺錢
成功建立在財富的多寡
你需要被棍子敲一下頭
很慶幸我不需要被敲頭
 
這是甲骨文(Oracle)公司總裁賴瑞艾利森(Larry Ellison)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對畢業生所作的演講全文,
 
耶魯的畢業生們,我很抱歉—如果你們不喜歡這樣的開場白。
我想請你們爲我做一件事。
請你—好好看一看周圍,看一看站在你左邊的同學,看一看站在你右邊的同學。
請你設想這樣的情況:從現在起5年之後,10年之後,或30年之後,今天站在你左邊的這個人會是一個失敗者;
右邊的這個人,同樣,也是個失敗者。
而你,站在中間的傢伙,你以爲會怎樣?一樣是失敗者。
失敗的經歷。
失敗的優等生。
說實話,今天我站在這裏,並沒有看到一千個畢業生的燦爛未來。
我沒有看到一千個行業的一千名卓越領導者,我只看到了一千個失敗者。
 
你們感到沮喪,這是可以理解的。
爲什麽,我,艾利森,一個退學生,竟然在美國最具聲望的學府裏這樣厚顔地散佈異端?
我來告訴你原因。
因爲,我,艾利森,這個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個退學生,而你不是。
因爲比爾蓋茨,這個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個退學生,而你不是。
因爲艾倫,這個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學,而你沒有。(Paul Allen,微軟共同創辦人)
再來一點證據吧,因爲戴爾,這個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還在不斷上升,也是個退學生。
而你,不是。

你們非常沮喪,這是可以理解的。
你們將來需要這些有用的工作習慣。你將來需要這種“治療”`。
你需要它們,因爲你沒輟學,所以你永遠不會成爲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哦,當然,你可以,也許,以你的方式進步到第10位元,第11位,就像Steve。
不過,我沒有告訴你他在爲誰工作,是吧?根據記載,他是研究生時輟的學,開化得稍晚了些。
現在,我猜想你們中間很多人,也許是絕大多數人,正在琢磨,”能做什麽?
我究竟有沒有前途?”當然沒有。
太晚了,你們已經吸收了太多東西,以爲自己懂得太多。
 
你們再也不是19歲了。你們有了“內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們腦袋上的學位帽。
嗯……你們已經非常沮喪啦。
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現在可能是討論實質的時候啦—絕不是爲了你們,2000年畢業生。
你們已經被報銷,不予考慮了。
我想,你們就偷偷摸摸去幹那年薪20萬的可憐工作吧,
在那裏,工資單是由你兩年前輟學的同班同學簽字開出來的。
事實上,我是寄希望於眼下還沒有畢業的同學。
我要對他們說,離開這裏。收拾好你的東西,帶著你的點子,別再回來。退學吧,開始行動。
我要告訴你,一頂帽子一套學位服必然要讓你淪落……
就像這些保安馬上要把我從這個講臺上攆走一樣必然……(此時,賴瑞艾利森被帶離了講臺)

 

“Graduates of Yale University, I apologize if you have endured this type of prologue before, but I want you to do something for me. Please, take a good look around you. Look at the classmate on your left. Look at the classmate on your right.
Now, consider this: five years from now, 10 years from now, even thirty years from now, odds are the person on your left is going to be a loser. The person on your right, meanwhile, will also be a loser. And you, in the middle? What can you expect? Loser. Loser hood. Loser Cum Laude. In fact, as I look out before me today, I don’t see a thousand hopes for a bright tomorrow. I don’t see a thousand future leaders in a thousand industries. I see a thousand losers. You’re upset. That’s understandable. After all, how can I Lawrence “Larry” Ellison, college dropout, have the audacity to spout such heresy to the graduating class of one of the nation’s most prestigious institutions?
I’ll tell you why. Because I, Lawrence “Larry” Ellison, second richest man on the planet, am college dropout, and you are not. Because Bill Gates, richest man on the planet-for now anyway-is a college dropout, and you are not. Because Paul Allen, the third richest man on the planet, dropped out of college, and you did not. And for good measure, because Michael Dell, No.9 on the list and moving up fast, is a college dropout, and you, yet again, are not.
Hmm … you’re very upset. That’s understandable. So let me stroke your Egos for a moment by pointing out, quite sincerely, that your diplomas were not attained in vain. Most of you, I imagine, have spent four to five years here, and in many ways what you’ve learned and endured will serve you well in the years ahead. You’ve established good work habits. You’ve established a network of people that will help you down the road. And you’ve established what will be lifelong relationships with the word “therapy.” All that of is good.
For in truth, you will need that network. You will need those strong work habits. You will need that therapy. You will need them because you didn’t drop out, and so you will never be among the richest people in the world. Oh sure, you may, perhaps, work your way up to #10 or #11, like Steve Ballmer. But then, I don’t have to tell you who he really works for, do I? And for the record, he dropped out of grad school. Bit of a late bloomer.
Finally, I realize that many of you, and hopefully by now most of you, Are wondering,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Is there any hope for me at all? Actually, no. It’s too late. You’ve absorbed too much, think you know too much. You’re not 9 anymore. You have a built-in cap, and I’m not referring to the mortarboards on your heads.
Hmm … you’re really very upset. That’s understandable. So perhaps this Could be a good time to bring up the silver lining. Not for you, Class of ‘00. You are a write-off, so I’ll let you slink off to your pathetic $200,000-a-year jobs, where your cheques will be signed by former classmates who dropped out two years ago. Instead, I want to give hope to any underclassmen here today. I say to you, and I can’t stress this enough: leave. Pack your things and your ideas and don’t come back. Drop out. Start up. For I can tell you that a cap and gown will keep you down just as surely as these security guards dragging me off this stage are keeping me down…”
(At this point The Oracle CEO was ushered off stage.)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受命運,並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能夠捨棄得失;
了解人生最最重要的,常常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所以,很多人為了快速達到結果,反而忽略了過程中的精彩;
又因為到手的結果,並沒有想像中美好,而失去了奮鬥目標。
不接受宿命,才不會喪失奮鬥的勇氣,能夠堅持到底,保持競爭力,而不是為自己找一個失敗的藉口。
接受命運,讓你在人生的過程中,可以更寬容;
因果是存在的,你在人際關係上越願意寬容,果報越常在不知不覺中來臨,在你最需要時,助你一臂之力。
不接受宿命,使你對人間抱持感恩之心;因為,
當你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你在影響別人,也在被別人影響,
交互作用之下,只有感恩,才能讓它良性循環,讓心與心的連結更為緊密;
宿命,因此而改變。
保持競爭力,捨棄得失心;
常懷感恩意,不忘世間情。
張盛舒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看鏡子裡的人笑 自己要先笑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售屋成本價試算

以林口重劃區商業用地為例,假設試算條件如下:
商業區容積率:500%
可計入售價之其他獎勵空間:200%
土地購進價格:35萬元∕坪
建造價格:7萬元∕坪
管銷及廣告費:15%
銷售利潤:20%
1. 500%+200%=700%
1坪土地可以銷售7坪建坪
2. 35萬元÷7=5萬元
每建坪分擔之土地成本5萬元
3. 5+7=12萬元
每建坪土地加上建造成本12萬元
4. 12×(1+15%)×(1+20%)≒16.6萬元
預售屋每坪成本價16.6萬元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始計第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不詭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
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譯: 戰爭乃國家大事,關係到人民生死,國家存亡,不可以不認真審視
      所以經由五個方面的分析,透過各種情況的比較,而瞭解詳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不詭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譯: 分別為道、天、地、將、法。
      道,領袖與下屬上下一心,目標一致,故可同生共死,不怕危難。
      天,晝夜、陰晴、寒暑、四季。
      地,距離、地勢、地域、地形。
      將,領導者的才智、篤信、仁愛、勇武、威嚴。
      法,制度制定,決策執行,管理分配
      對於這五方面,領導者不能不知道,瞭解就能勝利,不暸解就不會勝利。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 所以透過各種情況的比較,而瞭解詳情。
      領導賢明否?
      將帥才能否?
      天時地利否?
      法令執行否?
      兵源精良否?
      訓練有素否?
      賞罰分明否?
      透過這些就能知道勝負。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
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譯: 上位者聽從我建議,行動必勝利,留下服侍
      下位者聽從我建議,行動必勝利,留下任用
      上位者不聽我建議,行動必失敗,辭退離開
      下位者不聽我建議,行動必失敗,驅逐離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 建議被採納,依此造就形勢,用以輔助行動
      形勢,根據利害所採取不同的措施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 用兵就是一種欺瞞的方法。
      所以有能力就要裝做沒有能力,能行動就要裝做不能行動
     目標在近處就要裝作目標在遠處,目標在遠處就要裝作目標在近處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譯: 對方貪利則用以引誘,
      對方混亂則趁隙攻取,
      對方充實則小心防備,
      對方強大則避其鋒芒,
      對方衝動則挑釁嘲弄,
      對方謹慎則使計驕傲,
      對方安逸則騷擾平靜,
      對方團結則挑撥分化,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 行動在意想不到的時刻,攻擊在沒有防備的時候。
      凡此種種,皆為用兵者的奧妙,無法事先刻板傳授。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 未開戰前就知道會勝利,是因為考慮到勝利情況比較多;
      未開戰前就知道會失敗,是因為考慮到勝利情況比較少。
      考慮多就勝利,考慮少就失敗,更何況沒有準備的情況?
      依此判斷,勝負自然見曉。
----------------------------------------------------------------------------------------------------
 作戰第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乖,帶甲十萬,
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速勝;久則鈍兵挫銳,
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
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弓矢,
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
箕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
工作中
----------------------------------------------------------------------------------------------------
 謀攻第三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
工作中
----------------------------------------------------------------------------------------------------
 軍形第四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
可勝者,攻也;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巳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人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
工作中
----------------------------------------------------------------------------------------------------
 兵勢第五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
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
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
工作中
----------------------------------------------------------------------------------------------------
 虛實第六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散分。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
能以眾敵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
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
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前不能救後,後不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敗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勝之形。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
工作中
----------------------------------------------------------------------------------------------------
 軍爭第七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
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
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
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
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
工作中
----------------------------------------------------------------------------------------------------
 九變第八
孫子曰:用兵之法,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
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
圍師必闕,窮寇勿迫,絕地無留,
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
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
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
工作中
----------------------------------------------------------------------------------------------------
 行軍第九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
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
令半濟而擊之,利;
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
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
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喜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丘陵隄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
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旁有險阻蔣潢、井生葭葦、山林蘙薈、必謹覆索之,
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
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
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陣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倚仗而立者,饑也;
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
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
殺馬食肉者,軍無糧也;懸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翕翕,徐言入人者,失眾也;屢賞者,窘也;
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
久而不合,又不解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巳。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卒巳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教其民,則民服;
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
工作中
----------------------------------------------------------------------------------------------------
 地形第十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
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
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
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
引而去,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
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
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
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卒強吏弱,曰弛;
吏強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
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
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
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
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
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
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
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
工作中
----------------------------------------------------------------------------------------------------
 九地第十一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
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
有圯地,有圍地,有死地。
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圯地。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
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
圯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
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扶,
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
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併氣積力,
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兵士甚陷則懼,無所往則固,
深入則拘,不得巳則鬥。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
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
令發之日,士兵坐者涕霑襟,偃臥者涕交頤,
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
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
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
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帥與之深入諸之地,而發其機,
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
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
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
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
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
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
圯地吾將進其塗;圍地吾將塞其闕;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
非霸王之兵也。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
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
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墮。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
恲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
工作中
----------------------------------------------------------------------------------------------------
 火攻第十二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
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
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
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
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
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
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
火發上風,無攻下風。
晝風久,夜風止。
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者明,以水佐攻者強,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
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
工作中
----------------------------------------------------------------------------------------------------
 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
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
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
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
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
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
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
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
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
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
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
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
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
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
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
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
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
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反間,
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
工作中
----------------------------------------------------------------------------------------------------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繪本特選 TOP100名著
書名: The Missing Piece
作者: Shel Silverstein
------------------------
他缺了一角。
他很不快樂。
  
 
 
他動身去找失落的一角。 
  
 
 
他像前滾動,唱著這樣一首歌:
                                                  「喔,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阿哈哈,上路啦,
                                                      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
  
 
 
有時候,他要忍受日曬,
 
 
 
接著又是一場冰涼的大雨。
 
 
 
有時候冰雪也把他凍僵了,
接著太陽又出來替他暖身。
 
 
 
他因為缺了一角,不能滾得很快,
所以也會停下來跟小蟲說說話,
 
 
 
或者聞聞花香。
 
 
 
有時候,他超過甲蟲,
有時候,甲蟲超過他。
 
 
 
 靜靜的,蝴蝶停在他頭上,
最愉快的,就是這樣的時刻。
 
 
 
他繼續前進,渡過海洋,
                                                  「喔,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走遍天涯和海角,
                                                     千里行不怕路迢迢,
                                                     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穿過沼澤和叢林,
 
 
 
上山,
 
 
 
下山。
 
 
 
直到有一天,看!
                                                  「我找到了失落的一角。」
                                                  「我找到了失落的一角,
                                                      千里獨行不怕路迢迢。
                                                      我找到了...」
「等等。」
「先別唱什麼千里獨行路迢迢...」
 
 
 
「我不是你失落的一角,
  我不是誰的一角。
  我是自己的一角。
  就算我是誰失落的一角,
  相信也不會是你的。」
 
 
 
                                                  「喔。」他傷心的說
                                                  「打擾你了,真對不起。」
他繼續上路。
 
 
 
他找到另外一角,
 
 
 
但是這個太小。
 
 
 
這個又太大。
 
 
 
這個又太尖銳。
 
 
 
這個又太方正。
 
 
 
有一回,
它好像找到了合適的一角,
但是它沒有抓牢,
 
 
 
掉了。
 
 
 
另外一次,
它抓得太緊,
 
 
 
碎了。
 
 
 
他繼續上路。
 
 
 
遇到了危險,
 
 
 
跌進了坑洞,
 
 
 
撞上了石牆。
 
 
 
後來有一天,
他又遇上了另外一角,
看起來很合適。
 
 
 

                                                   「嗨!」
「嗨!」
                                                   「你是誰失落的一角嗎?」
「我不是。」
                                                   「那麼,你是你自己的一角嗎?」
「我可以當別人的一角,同時又是自己的一角。」
                                                   「你大概不會想當我的一角吧?」
「也不一定會是這樣。」
                                                   「也許我們並不是很合適。」
「別這麼說...」
 
 
 
                                                   「怎麼樣?」
「感覺真好!」
 
 
 
很合適!
合適極了!
總算找到了!總算找到了!
 
 
 
他向前滾動,
因為不再缺少什麼,
所以越滾越快,
從來沒有滾過這麼快。
快得停不下來,
不能跟小蟲說說話。
 
 
 
也不能聞聞花香,
 
 
 
快得蝴蝶不能在他身上落腳。
 
 
 
但是它可以唱他的快樂歌。
他總算可以這樣唱。
 
 
 
他開口唱了:
                                                   「@!#$%^&*(),
                                                       )(*&^%$#@!,
                                                       !#%&(@$^*)#^(。」
天阿,
他現在什麼也不缺,
卻再也不能唱歌了。
 
 
 
                                                   「我懂了。」
                                                   「這裡頭有點道理。」
他停了下來,
 
 
 
輕輕把那一角放下,
 
 
 
從容的走開。
 
 
 
他一邊走著,
一邊輕輕的唱。
 
 
 
                                                   「喔,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阿哈哈,上路啦,
                                                      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靜靜的,蝴蝶停在他頭上。
-----------------------------------------------------------------------------------
按F5欣賞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讓我暫時封鎖你。

---------------------------------------------------

吃了可頌喝了咖啡之後,我關掉了那些小視窗,登出原有的MSN。

然後,再重新登入。
以離線狀態登入,然後在你的ID前面加上一個禁止標誌。

就這麼幾個小時就好。

基本上,我們並非一起居住,照理講會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但自從有了MSN這種IM通訊軟體出現之後,情況便改變了。

上班打開電腦,一連上線,我們便見面了,你的狀態我的心情便能開始交流開始以暱稱與狀態的方式,讓彼此用最簡單的工具明瞭目前最新狀況。

「妳在忙?」
「通話中?妳打給我嗎?」
「為什麼覺得心情很灰色?」
「怎麼這麼久才回訊?妳在跟別人MSN嗎?」
「中午外出用餐怎麼那麼久的時間?妳吃些什麼?」

你總是一瞥見我的狀態與暱稱文字就馬上丟訊息過來。

剛開始,我覺得那是一種關心一種甜蜜,但時間一久次數一頻繁,反而變成了一種無法明白拒絕的愛意。當然,我也會在每天的MSN名單中特別注意你的狀態,但別太過於干涉,太過於打擾你的生活,是我的一貫原則。我不想要讓你覺得無時無刻總有個人在注視著自己,看著自己的一舉一動,然後還要透過訊息的關切讓你知道,是的,我就在你身邊。

有時候,我真覺得那其實是一種監視。
名正言順的監視。

而我快透不過氣來。
偏偏我又是個工作或生活離不開網路的人。

偶爾我也想要盡情寫些什麼在MSN的狀態列裡,只是想要表達一些當下的心情,有時候有原因,有時候卻純粹只是一種文字的發洩,真的沒有太多原因或是你所想像的隱喻在裡面。

於是我開始試著偷偷地封鎖你,在我需要喘口氣,需要自己一個人好好安靜的時候。

為了不讓你猜疑我無法立刻回訊的原因,工作比較忙碌無暇分身的時候,暫時將你封鎖;心情突然飄來烏雲,不想要與任何人閒聊交談時,暫時將你封鎖;在電腦前面吃著三角飯糰、水果沙拉與咖啡,一邊瀏覽網路新聞時,暫時將你封鎖;星期天沒有碰面想要一個人悠閒地賴在床上就著陽光上網閒晃時,暫時將你封鎖。

雖然都只是短短的幾小時,但有了這些封鎖時光,我的眉頭鬆開的時間變多了,心底的空間也似乎寬敞了一些,面對你的訊息不再充滿不耐,不會看到那個小小視窗跳出來就想要逃離。

說真的,親愛的,我並不是不愛你,也不是覺得你的關心煩人,不願讓你知道我的所有動態。只是,我真的需要一些不被打擾的片段時光,需要一點兒表示情緒狀態的自由,而這個需求跟我愛不愛你一點兒都不相關,對於我們之間的愛情一點兒都不會影響。真的。

解除禁止標誌後,你的橘色視窗果然又亮了。

「剛睡醒啊?」
「是啊!」

這個小小的封鎖的秘密,還是暫時保留好了。

-------------------------------------------------------------------

轉貼http://fashion.msn.com.tw/View7963.aspx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顆古老的大樹,枝葉向天空散佈,
當它即將開花的時候各色各樣的蝴蝶都會在他的周圍飛來飛去,
在它裡面歌唱,枝葉就好像向外伸展的手,祝福著所有來到他樹下的每一個人,
有一個小孩經常到樹下來玩,因此大樹已經發展出對那個小孩的關愛。
它的樹枝很高,但是它將它們向下彎曲,好讓小孩可以摘到它的花和果實
當那個小孩來玩耍的時候,樹就會彎下它的樹枝,當那個小孩摘下幾朵花的時候,
樹就感到很高興,它的整個存在充滿著愛的喜悅。

孩子一直在長大,有時候他會睡在樹的枝幹,有時候他會吃它的果實,
有時候他會戴上樹花做成的皇冠,扮演著像叢林的國王。
看著那個小孩帶著樹花做成的皇冠在那裡跳舞,樹就充滿了喜悅,
它抱著愛心在點頭,在微風中輕唱,小孩越長越大,他開始爬到樹上,
藉著樹枝的擺動,當那個小孩在他的樹枝上休息的時候,樹就感到很高興。
隨著時間的經過,那個小孩有了其他責任的負荷,他的野心也增加了,
他必須通過考試,他有朋友要聊天,要一起閒逛,所以他並不常來,
但是樹渴望地等待他的來臨。當男孩沒有來的時候,樹就感到傷心。
 
當愛不能分享的時候,它是悲傷的,
當愛不能給予的時候,它是悲痛的,
當愛能夠分享的時候,它是感激的,
當愛能夠完全臣服(surrender)的時候,它是最快樂的。
 
當男孩繼續成長,他來到樹旁的機會越來越少,
有一天,當他經過的時候,樹告訴他:「我在等你,但是你都沒有來,我每天都在等待著你。」
男孩說:「你有什麼東西?為什麼我要到你這裡來,你有錢嗎?我在追求金錢。」
樹驚訝地問道:「是不是當我能夠給你什麼東西的時候,你才會來?」
樹說:「我們沒有那種病,我們很快樂,我們開花、結果,
我們給予舒服的樹蔭,我們在微風中跳舞、歌唱,即使我們什麼錢都沒有,
天真無邪的鳥兒也會在我們的樹枝上吱吱喳喳地跳來跳去,當我們涉及金錢的那一天,
我們就會像你們這些脆弱的人一樣,也要到廟裡去,去學習如何獲得安寧、去學習如何找到愛,
不,我們一點都不需要金錢。」
 
男孩說:「那我為什麼要到你這裡來呢?我要到有錢的地方去,我需要錢。」
樹想了一下,然後說:「親愛的,請不要走開,摘下我的果實,將它賣掉,這樣你就能得到錢。」
男孩馬上開朗起來,他爬到樹上摘下所有的果實,甚至沒有成熟的果實也被搖了下來,樹感到很快樂,雖然
有一些樹枝被折斷,也有一些葉子掉到地上。
樹沒有注意到男孩甚至沒有回過頭來謝他一聲。當男孩同意樹的提議要摘下果實來賣,樹就已經有了它的感謝。
男孩很久都沒有回來,現在他已經有了錢,而他正在忙著用那些錢去賺取更多的錢,他已經把樹全都給忘了。
經過幾年,樹感到悲傷,他渴望男孩回來,就好像一個充滿愛的母親,但是卻失去了孩子,它的整個存在
都在渴求它的兒子,她瘋狂地尋找她的孩子,希望他能夠來點亮他,這就是樹內在的呼喊,她的整個存在都
陷入了極大的痛苦。

經過了很多年,男孩已經長大成人,來到了他樹旁。
樹說:「來,我的孩子,來擁抱我。」
那個人:「停止那感情的沉溺,那是小孩子的玩意兒,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
但是樹依然邀著他:「來,在我的樹枝上擺盪,來跳舞、來跟我玩。」
那個人說:「停止所有這些無聊的話!我要蓋一個房子,你能夠給我一個房子嗎?」
樹喊道:「一個房子!我沒有房子。」
「只有人住在房子裡,除了人類之外,沒有其他動物住在房子裡,我們不住在房子裡
,但是你可以砍斷我的樹枝,然後或許你就可以用這些樹枝來蓋房子。」
絲毫不浪費時間,那個人就把斧頭帶來,砍下所有的樹枝,現在樹只剩下赤裸裸的樹幹,
但是愛不會介意這些事情,即使他的四肢為了所愛的人而被砍下,他也不介意。
那個人甚至沒有準備要感謝樹,他蓋好了房子,
 
時光飛逝,又過了幾年,樹等待又等待,它想要去接他來,
但是它既沒有樹枝也沒有樹葉可以給它力量;
和風吹過,但是它甚至沒有辦法給風一個訊息,
但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隨著時間的經過,那個人已經變老了,有一次他從樹那裡經過,站在樹的旁邊。
樹問道:「我還能為你做什麼?你過了這麼久才來。」
那個老人說:「你還能為我做什麼?我要到遠方去賺更多的錢,我需要一條船作為旅行之用。」
樹很高興地說:「那沒有問題,我的愛人,砍掉我的樹幹,用它來造一條船,
如果我能夠幫助你到遠方去賺錢,我會感到很高興,但是請你記住,我會一直等著你回來。」
那個人帶來了一把鋸子,把樹幹鋸下,作了一條船就航向遠方了,
 
現在樹只剩下小小的樹樁,而他在等待著它的愛人歸來,
它等待、等待又等待,但是那個人一直都沒有回來,
有一個夜晚,我在樹樁的附近休息,它對我喃喃低語:「我那個朋友還沒有回來,
我很擔心他是否會被淹死,或迷失了,他可能迷失在那些遠方的國度裡,
他可能甚至沒有活在人間,我是多麼地希望有他的消息,在我接近生命終點的時候,
如果至少有一些他的消息,我也會感到很滿意,那我就可以很快樂地死去,
但是即使我能夠叫他,我已經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再給予了。」
 
我告訴他:「你不需要給我任何東西,我只需要的在這休息,靜靜的。」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做自己的明燈,就必須孤單。
孤單不需要害怕,不是痛苦。
孤立人群、寂寞才是痛苦。
孤單不一樣,心是孤單的,不受外力影響,
表示已經了解快樂的原理,所以什麼東西都不感動。
恭維、名聲、才幹、天賦,什麼東西都感動不暸它。
 
專注地看著夕陽,你是孤單。
美不是指那種愚蠢的,孤立的美永遠都是孤單的。
只有孤單的時候才能認知美。
 
安靜,才能聽見鴟鴞尖鳴。
如果和自己的問題喋喋不休,你就聽不到。
因為安靜,你才會聽,
因為安靜,所以才會行動。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我們只用理性來了解關係,那關係裡面有的只是孤僻、驕傲,而無愛
如果我們只用感情來了解關係,這種了解就沒有深度,
這裡面沒有愛,有的只是情緒,而且很快就煙消雲散。
超越理性感情的了解,有的只是完整的行動。
這種了解不受時間影響,無可摧毀。
 
一昧的培養仁慈、慷慨,卻不充分了解貪婪,無疑是縱容無知與殘酷,
一昧的培養慈悲、寬恕,卻不完全了解關係,純粹是掩飾驕傲與孤僻。
 
訓練出來的克制力是具有危險性的,這種克制力是片面、殘缺,因此也是淺薄的。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國內可說已經沒有雙親了,大部分的父母親是服侍者。
孩子命令自己的雙親,面對這樣的要求,
只能說這不是雙親該做的事情,而是傭人該做的事情。
一開始當傭人,忙的時候請傭人或保姆,就是現在的雙親。
 
雙親應該將孩子放在嚴格的環境中,讓孩子努力從這個環境中出脫,
既使在背地裏流淚,也絕對不要直接插手或對孩子過度的保護。
培養孩子獨立,也培養自己潛在的能力,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父母親。
 
孩子不是寵物,必須尊敬他是個獨立的生命體,尊重他的尊嚴。
父母親通常會比孩子先死,無法伺候孩子永遠,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必須自己做。
這點必須由孩子出生時開始思考並實行。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依照好惡判斷,只要是討厭的事情就不做。
大人卻不能僅以自已的好惡作為必要、不必要的判斷。
那傢伙雖然討厭,卻有傲人的才能,大人必須下這種判斷。
或是,這件事情雖然討厭,但能使自己成長,因此不論多辛苦,我都一定要去做。
 
沉醉於自己喜愛的事物上,看似充滿耐性與幹勁的樣子,
在於非得進行討厭的工作時,表現出來的幹勁與耐性如何?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 each of us there are two natures.
If this primitive duality of man: good and evil, could be housed in separate identities,
life would be relieved of all that is unbearable.
It is the curse of mankind that these polar twins should be constantly struggling.
 
The good is a set of positive adjective.
The evil is a set of negative adjective.
when I have a thinking, they are going to argue.
They are my friends.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容小人,便是大人
能培薄德,便是厚德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包容 謙虛 公正 安靜 沉穩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說老鼠聽得懂人話,因此前一晚睡前,老爺刻意到廚房,把黏鼠板如何香甜舒適,
上去了就不想再下來,大大稱讚了一番,果然把兩隻剛出道的小老鼠騙到手。
不過躲在暗處,已經成精的大老鼠,或許聽得出溫柔話語中暗藏的殺機。想引牠上當,大概就難囉
 

小老鼠孤零零躺在黏液裡,頂著不到攝氏十度的低溫,就算身上長毛也有點禁受不起。

剛才那人把牠從屋裡挪出來的時候,一臉賊忒嘻嘻的奸笑,讓牠不止一次地後悔,怎麼就信了前一晚他說的鬼話。

什麼黏鼠板香甜舒適,只消上來躺躺,就一輩子不擔心餓肚子。

真餓喲!連著幾日天寒地凍,附近幾戶人家又堅壁清野,找不到多少糧食。

傍晚再摸進這戶人家碰碰運氣,雖說屋裡那大個兒強兇霸道,遇上了沒準挨頓好揍。但只要有得吃,別的也顧不了那許多。

運氣當真不錯!牠從抽油煙管的窄縫鑽進屋裡,馬上聞到一股香味兒。

循著氣味找來,發現前一晚那人擺設的板子,現下多了幾塊香腸和麵包的殘渣。牠的眼珠子登時亮起來,立刻衝上前去。

慢!大個兒就在不遠角落盯著,牠急急踩了煞車。平常踩到那傢伙的地盤,肯定沒好果子吃。

上回有個同伴,全身找不出一片完整皮毛,彷彿被貓修理過。牠小心翼翼前進,盤算著怎樣可以吃到好料,又能逃過大個兒的利齒。

不料大個兒先開了口,倒是前所未聞的和氣:

「找東西吃啊?」

牠硬著頭皮應了一聲。大個兒續道:

「真冷。餓很久了吧?」

「是啊。」眼睛不敢離開大個兒,眼角餘光卻望著板上的食物,口水幾乎流出來。

「想吃就去罷。那點渣不夠吃飽,總是比餓死強。」

「真的可以嗎?」牠簡直不敢相信。

「去吧。」

「那大哥您?」

「吃過了。」打個飽嗝:「吃完還可以在板子上躺一躺。昨晚這家的人,說得好像神仙窩似的。」

「真的啊?」大個兒以凶暴出名,倒沒聽說像許多同類一樣好耍心機。昨晚那人說話牠也聽見,何況這時候著實餓壞了。

「那我就不客氣囉。」

大個兒又打個飽嗝,點頭示意牠前進。

牠小心地繞板子走了一圈。香氣真是誘人,空虛的肚腹讓牠再也忍受不得,輕輕一跳,躍向這天的第一餐飯。

腳剛落地就發現不對。先是前爪陷進一片黏答答的東西當中出不來,用力一撐,連後腳都陷了進去。

牠驚慌大叫,連使了幾次勁力,一個重心不穩側身躺下,半身浸入黏液裡,愈使力陷得愈深,終於完全動彈不得。

大個兒慢慢走近,仔細端詳。小老鼠一疊聲地求大個兒伸援手,對方卻充耳不聞。最後聽牠哼了一聲:

「原來是這麼個機關。什麼香甜舒適,人類的話那兒能信。」語畢掉頭離去,留下一聲響亮的空腹鳴聲。

小老鼠後悔極了,怎麼竟成了那卑鄙傢伙的馬前卒。這時只剩一張嘴能動,拼命哭爹叫娘,看有沒有路過的同伴能夠施救。

後來卻被人類發現,把牠連板子一起扔到戶外吹風。小老鼠心想,這下死定了。雖然仍不斷呼救,聲音卻逐漸微弱下去。

過了不知多久,牠已經完全沒有力氣,再也不想無謂掙扎了。忽然暗中有個新的聲音出現。

「真的那麼舒服啊?」

牠沒法轉頭,也不想答腔,隨口應了一聲。

「難怪躺那麼久也不起來。吃飽了嗎?」

牠聽著這話就有氣。當然是氣自己,不過這等白目的傢伙,也得讓牠吃點苦頭。

「不餓了。」這也是實話。掙扎了那麼久,早就忘了肚子餓這回事。

「哈,躺在那兒,就真的不用擔心餓肚子了嗎?我看你都沒吃完。」

「想吃就吃罷。」牠瞇起眼睛。真的也想有個伴...

「那我不客氣囉。」

「隨你便。」

另一隻小老鼠小心地繞板子走了一圈。轉到第一隻小老鼠面前的時候,牠露出羨慕的眼神。

第一隻小老鼠側身躺臥的模樣,看上去的確一派悠閒。

香氣真是誘人,第二隻小老鼠空虛的肚腹讓牠再也忍受不得,輕輕一跳,躍向這天的第一餐飯。

腳剛落地就發現不對。先是前爪陷進一片黏答答的東西當中出不來,用力一撐,連後腳都陷了進去。牠驚慌大叫,嚇得全身僵直,動也不敢動。

「這怎麼回事啊!」牠左看右瞧,四隻腳和一條尾巴,都已經不聽使喚。老鼠畢竟聰明,馬上想通躺平的同伴是什麼處境,硬撐著不讓自己倒下。

「你混蛋透了!」牠忍不住破口大罵:「自己遭了災殃,不警告一聲便罷,還哄我一起進來。你是不是老鼠啊!」

「也沒讓你進來,自己貪吃怨誰?」

「騙子!」第二隻老鼠氣得咬牙切齒。

「我就算是騙子,頂多也只算二號。騙子一號比我厲害,不然你以為我幹嘛變成這德性。」

「管你一號二號,反正就是個騙子。騙子騙子騙子!」

這時廚房門忽然打開,黑暗中一隻大手伸向黏鼠板,落點就在第二隻老鼠身後。

牠正沒好氣,扭頭張嘴便咬,卻不料身子反轉翻倒,尖嘴杵進黏液裡,連話都說不出來。

「@%$#&!」

那人聽出動靜,立時縮手,開燈細瞧,爆出一陣清朗的大笑,隨即端起黏鼠板,招呼一家人來看。

幾個人類七嘴八舌,不知吵些什麼,兩隻老鼠也沒心情理會。有人拿出一只藍色袋子,連老鼠帶板子一起塞進去。

兩隻老鼠掙扎一會兒全無用處,也就都認命了。

「#&$*@!?︿...」

開不了口的老鼠還在悶聲咒罵,牠的同伴溫言安慰。

「行啦,算我對不起你。講個故事給你聽罷。『魔笛』聽過沒有?」

「︿&$%」

「聽好囉。從前有一座村莊,裡頭的人對老鼠非常不好,見到就打殺,還設下各式各樣的陷阱,老鼠非常痛苦。

有一天從外地來了一隻大老鼠,自稱可以解決老鼠的問題,只要事成之後給牠一座穀倉和一年的糧食。

村裡的長老當然滿口答應。

於是外地老鼠拿出一支笛子,吹奏出美妙悠揚的樂聲,讓所有人類都著迷,茫茫然跟著外地老鼠到處亂竄,最後全部淹死在河裡。」

「可是村裡老鼠反悔了,不打算實踐諾言,還想把外地老鼠害死。」

「$@?」

「外地老鼠發現長老的陰謀,就不動聲色,向村裡老鼠談起牠的來歷。

原來牠來自異次元,那裡的老鼠住豪宅、選總統;貓是寵物,天天讓老鼠打著玩兒;人呢,住在牆洞裡,趁黑才敢出外找東西吃。

村裡老鼠聽得癡了,直問怎樣才能到這等天堂樂土。外地老鼠說,跟我來就對了。於是拿起有魔法的笛子...」

遠處傳來清脆的少女祈禱,裝著黏鼠板的藍色袋子騰空而起,有規律地上下晃動。

「村裡所有老鼠都著了迷,茫茫然跟著外地老鼠到處亂竄,最後來到一處懸崖,外地老鼠把手一揮...」

藍色袋子飛進垃圾車的大嘴巴。

「村裡老鼠統統掉了下去。最後就只剩那隻外地老鼠,獨個兒住在村莊裡。」

「$*」

「很爛吧。」

「*@!」

「你說我是騙子?」

「*@!」

一大堆藍色袋子被掃進垃圾車的深處。

節錄: http://blog.udn.com/jefnjil/2573942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薛丁格的貓
把一隻貓放進一個封閉的盒子里,然後把這個盒子連接到一個包含一個放射性原子核和一個裝有有毒氣體的容器的實驗裝置。
設想這個放射性原子核在一個小時內有50%的可能性發生衰變。如果發生衰變,它將會發射出一個粒子
而發射出的這個粒子將會觸發這個實驗裝置,打開裝有毒氣的容器,從而殺死這隻貓。
 
意思大約是:
在一個密室內 有個盒子有50%機率 會發動機關 讓貓死掉
盒子是機率 貓的生死也是機率
當觀察者進入那個密室 盒子不是機率 貓的生死也不是機率 是事實
如果要維持盒子 貓的生死 這個系統存在
那結果就是 "盒子發動機關貓死掉了" 和 "盒子沒發動機關貓活下來" 同時存在
只是觀察者觀察到其中之一的情況
 
假設這世界有時光機 過去有存在A事件發生了
乘坐著時光機回到過去
改變了A事件令他不發生
A事件並不會因為你的改變而不存在
而是觀察者觀察到不發生A事件的那個世界
在回到現在會發現A事件還是發生了
因為觀察者你是存在發生A事件的這個世界
 
時光機的唯一守則是不能變動任何一件事情
我想那不是守則 也不是規範 是事實

嵐綺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